6 月 11 日,湖北黄冈师范学院体育馆内鼓声激昂,20 名斯里兰卡师生与中国学生共同挥舞着象征吉祥的中国龙,用灵动的身姿演绎着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这是斯里兰卡萨伯勒格穆沃大学孔子课堂师生来华研学的重要活动之一,为期两周的 “知行荆楚、共筑未来” 主题研学中,舞龙成为中外学生深度交流的纽带。
一、文化交融的生动课堂
舞龙活动从基础教学展开。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斯里兰卡学生从握杆姿势、步伐移动学起,逐步掌握 “龙摆尾”“单侧起伏” 等技巧。“刚开始觉得竹竿很沉,动作总是不协调。” 斯里兰卡学生尼莎坦言,但随着练习深入,她发现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所有人同步,龙头转向时,龙身要立刻跟上,稍有迟疑就会脱节”。这种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协作要求,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舞龙不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团队默契的考验。
中国学生则通过示范和耐心讲解,帮助国际伙伴理解动作要领。“我们用英语分解动作术语,比如‘八字舞龙’就解释为‘figure-eight formation’,同时用身体语言辅助沟通。” 参与教学的中国学生李明说,这种跨文化协作让他意识到,“文化传播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联结”。
二、舞龙背后的精神共鸣
在反复练习中,中斯学生逐渐形成默契。当鼓点响起,金色龙身随着节奏起伏,时而如波浪翻滚,时而似飞龙腾空,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斯里兰卡带队教师阿米尔感叹:“舞龙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团结精神与斯里兰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 他提到,在斯里兰卡的传统舞蹈中,团队协作同样至关重要,“但舞龙将这种协作提升到了更高的艺术层面”。
这种精神共鸣在表演中尤为显著。当龙身完成高难度的 “龙盘柱” 动作时,全体学生齐声欢呼,庆祝共同克服挑战。“那一刻,我们忘记了语言障碍,只感受到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斯里兰卡学生迪内什说,这种体验让他对 “团结” 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三、文化交流的长效价值
此次活动是中斯教育合作的缩影。近年来,重庆师范大学等中国高校与斯里兰卡多所大学建立合作,通过 “2+2” 联合学位项目等形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舞龙等传统文化体验,正是这种合作的延伸 —— 它不仅让斯里兰卡学生亲身体验中国非遗的魅力,更在协作中播下文化理解的种子。
“舞龙需要力量和团结协作,这也是中斯友谊的生动写照。” 黄冈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此类活动,促进中外学生在文化互鉴中共同成长,“让中国龙成为连接两国青年心灵的桥梁”。
DB真人旗舰这场跨越山海的舞龙之约,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的对话。当不同肤色的手共同托举起腾飞的中国龙,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活实践。
